问题:佛教小乘、大乘和金刚乘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佛教小乘、大乘和金刚乘的区别是什么?

root-of-suffering

问题一: 三乘佛法具体的区别是什么?三乘的修行者是如何修行的?

曲迦仁波切: 三乘的“乘”在梵语中是 yana 指的是 “乘载”“道路”的意思。三乘之间没有高低之分,都是平等的。那么为什么要分出三乘呢?事实上是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以及根据不同人的需求和能力发展出了南传佛教、大乘佛教以及金刚乘。
南传佛教的修行者是通过守持戒律和修习禅定来获得智慧,主要为实现度己。
大乘佛教的主要特色为菩萨思想,不仅守持南传佛教所守的戒律,而且还守持菩萨戒,以及修习六波罗蜜,大慈悲和禅定来征得空性,为普渡众生而达到解脱。主要经典为《心经》。
金刚乘是在修习南传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基础之上,用善巧方便的修行法观想菩萨,透过观想来看空性实相。将自己的身、口、意观想成菩萨身、口、意,并持此菩萨的心咒来消除恶业,从而将自己的身体转化成菩萨。继而与佛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但是观想之前要受此菩萨的灌顶,灌顶也是金刚乘的一大特色之一。密宗中也十分强调上师的重要性。不同的修行法成佛的速度也不一样,比如从北京骑行到西藏需要一个月多,而且只有自己能到达目的地;如果开大巴去西藏,不仅能更快到达目的地,而且能承载更多的人一起到达目的地;开飞机到西藏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到达目的地,且能承载的人数更加多。
所以三乘佛教只是不同的修行过程,不管大家在修什么法,都是平等不分高低的,要应时应地,根据实际需求和能力来进行修行。

wheel-of-dharma

问题二:佛陀在世时有没有讲过关于三乘的内容?

曲迦仁波切: 佛陀在世时并没有声明三乘的名称,但是他讲授过三乘的内容。释迦牟尼成佛后为弟子讲授的第一个课是关于四谛,而四谛以及四谛中的八正道成为了南传佛教重要的教义,也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陀曾在灵鹫山集结弟子宣讲佛法,即著名的《心经》。当时佛陀入于甚深的禅定中,同时观世音菩萨也随着佛陀的加持入于智慧的境界中,于是佛陀通过观世音菩萨为众弟子讲授了《心经》。那时佛陀入定代表着禅定,观世音菩萨则代表着大慈悲,而 《心经》讲的是关于空性的内容。这三个元素也就成为了大乘佛教,即“菩萨乘”的重要教义。
后来佛陀在晚年期间,曾带着随众及诸大阿罗汉前往香巴拉传授佛法,遇到了香巴拉第一世国王苏禅德喇,而香巴拉国王当时也发心供养佛陀的僧团。 佛陀问香巴拉国王为什么不修持佛法?  香巴拉国王苏禅德喇回答说:“我想看看有没有无上大法之佛法,能不出家,又能即身成就之法呢?" 佛陀看香巴拉国王深具密宗根器,且具有密法的因缘,就将密法传给了他。这时跟随在佛陀身边的大阿罗汉心中很纳闷,就问佛陀:“为什么香巴拉国王可以得到这无上大法即身成佛,而我们这些证阿罗汉果的佛弟子,要费尽千辛万苦的修持,才得以证果呢?" 佛陀这时告诫众弟子们说:“那是因为香巴拉国王深具密宗大慧命,才受持密法。"佛陀在佛法教育上,一向随应机缘而教授佛法,经佛陀解释,化解了众弟子的疑惑。香巴拉国王一世因此成为佛陀亲传密法的传承弟子,也可以说,香巴拉王朝中的一切密法及修行,即“时轮金刚大法”,都是源自释迦牟尼佛的传承。

问题三: 三乘是如何发展出来的?
曲迦仁波切: 南传佛教是佛陀所传授的基本的教义,之后传到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家得以发展。
大乘佛教在一世纪开始发展起来,到了二世纪龙树菩萨写下了大量论典,其中有一个论典叫《中论》。这部论典以心经为基础讲授空性 ,开创了空性的中观说,使当时的大乘佛教得以蓬勃发展,有了大量的信众信奉大乘佛教,所以也有人把龙树菩萨称为“第二释迦”。
金刚乘在六世纪开始发展,大概八、九和十世纪时蓬勃发展起来,当时在印度有过很多修行密宗的大师,包括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莲花生大师。八世纪时,莲花生大师发现当时的土蕃(西藏)适合乘载密宗,莲花生大师应时应地把密宗金刚乘带到土蕃,使金刚乘在藏地蓬勃发展。

lights-and-buddhas

问题四: 密宗的修行者不修南传和大乘佛教修法吗?
曲迦仁波切: 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密宗修行者也会将南传佛教的重要教义作为基本修行内容来修行,之后也会修行大乘佛教的菩提心修法,但是整个密宗修行的过程中,主要强调的还是金刚乘的修法。

buddha

请长按指纹识别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  

qr-code

如果您喜欢,请与他人分享,让更多的人可以从中学习智慧,谢谢。

[fb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