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传佛教特点之一:为什么要修本尊? 曲迦仁波切:修本尊是藏传佛教的特色之一。其他大部分修法是直接通过控制自身心理来进行的,而众所周知,自身的心理、精神和灵魂等都是比较抽象的存在,所以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直接通过控制心理的修法是比较难以琢磨,难以入门的。而密宗的修法,特别是密宗中本尊的修法,是我们可以通过观想本尊,从而在修行的过程中有一个可依靠,可观想,可触摸的对象,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修行的层面,最终得到成就,因此更容易让人接受和学习。虽然最终你会发现,本尊的本质是自己的本性即佛性。

问题:作为修行人的标准是什么? 曲迦仁波切:修行人应该要像水一样,清澈纯洁、与世无争、顺其自然。修行的过程就像河流流向大海的过程。 看那河水,她从山顶流出,就算她在流淌的过程中与路边的石头相撞,也不会停留去相争,她总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条路,继续顺着自己的路流淌。

藏传佛教特点之五:为什么说人身难得? 曲迦仁波切:前行和五加行是密宗入门的修法,前行修行是心理上的准备,前行包括四外加行: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五加行是行动:包括磕长头、皈依发心、金刚萨埵、供曼扎、上师瑜伽。前行和五加行是大手印的修行法,很多上师传给我们的,特别是青海的日巴慈珠大师传给我,今天就把人身难得传给你们。密宗修行人在三年闭关的时候,最少要花一个月的时间来提醒自己人身难得,这个不是要理论上明白,而是一直要感受,要深入骨髓。

藏传佛教特点之四:西藏度亡经讲什么? 两个星期前,从瑞士飞到美国的前一天,我住在苏黎世哥哥的家,那天晚上大概10点的时候,我正准备去睡觉,突然感觉头晕目眩,一下子晕过去了,当时我以为我的时间到了,于是静下来观察了这个过程。当时眼睛睁着,身体动不了,而且感觉身体越来越重了。就像《西藏度亡经》里描述的五大元素分解的过程一样,我感觉到了我的身体越来越重,像水一样沉下去,仔细观察发现土已经沉浸水中,一段时间感觉身体的水分蒸发掉变得干燥无比,后来发现水的能量好像变成了火的能量,这时突然感觉到身体冰凉完全失去热量,好像身体中火的能量变成了风的能量。

藏传佛教特点之三:为什么要磕长头? 问题一: 为什么要磕长头? 身口意的恶业,我们可以分为前世的恶业,和今生过去的恶业。其中不仅是身体所造的恶业和言语造的恶业,有些人什么都没做,什么都没说,但是因为产生了不好的意念,也造成了意的恶业。就因为在无数个前世和今生中所造的恶业,使我们遭遇各种挫折,或者忍受疾病的折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果。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各种修行方法,来净化自己的业障,其中磕大头是一个非常直接有效的修行方法。磕大头的时候我们用身体去磕头,用嘴念咒语,而且慈悲的发心,观想受苦的六道众生和自己一起磕大头,总之就是要用身口意去磕大头才能净化身口意所造的恶业。

藏传佛教特点之二:为什么要念咒语? 曲迦仁波切:5-6世纪的时候,金刚乘在印度盛传,其最主要的修法为念咒语,因此当时也被称“咒语乘“。之后在8世纪,莲花大师来到西藏,传播藏传佛教,“咒语乘“在梵语里叫 “MANTRA YANA”。“MAN “是心, “TRA”有两层意思:一是保护的意思,通过念咒语可以保护我们的心灵,远离厄运;另外一个意思是桥梁的意思,我们在表意识念持咒语的正能量会影响潜意识中的想法,在此过程中咒语起到了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桥梁的作用。

问题:精神追求者和物质追求者有什么区别? 曲伽仁波切:走遍世界各地,研究过各大宗教、哲学和心理学,还有在为世界各地的人们上课时,我发现人类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那就是幸福。无论是精神主义者或者物质主义者,有信仰者或无信仰者,我们所认为的好人或坏人,都在追求同一件事:幸福。

问题:佛教小乘、大乘和金刚乘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一: 三乘佛法具体的区别是什么?三乘的修行者是如何修行的? 曲迦仁波切: 三乘的“乘”在梵语中是 yana 指的是 “乘载”“道路”的意思。三乘之间没有高低之分,都是平等的。那么为什么要分出三乘呢?事实上是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以及根据不同人的需求和能力发展出了南传佛教、大乘佛教以及金刚乘。 南传佛教的修行者是通过守持戒律和修习禅定来获得智慧,主要为实现度己。

问题:修行者离不开的三件事是什么? 曲迦仁波切:简单来说修行者离不开的三件事是慈悲、智慧、禅定。很多人在学习佛教的过程中,一直会听到这三个词,对于佛教徒来说,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的词汇。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知道这些都是什么,我也会做。我曾经也是这么想的,但是根据我26年来修行的经验,人们嘴里所说的和自己理解的慈悲、智慧、禅定,与行动起来的慈悲、智慧、禅定有时候会有所不同。